近期上海国际教育赛道呈现显著分化态势,公办国际课程班与民办国际化学校在招生政策、录取标准和升学路径上形成鲜明对比:
一、公办国际部
招生门槛双提高:市重点公办国际班(如华二国际部、复旦附中国际课程)2024年明确要求中考分数达区重点线+英语单科≥140分(去年135分),部分项目缩减30%招生名额
课程监管强化:教育局新规要求公办国际课程必须保留语文/政治等必修课,AP/A-Level课程不得完全替代会考科目
户籍限制加码:非沪籍学生报考需满足"居住证积分+3年本地初中学籍"双重条件
二、民办国际学校
学术内卷加剧:头部民办(如世外IB、平和双语)初中部入学考英语难度对标雅思6.0.数学卷出现STEP竞赛题型,录取率跌破12%
背景筛查隐形化:包玉刚等学校采用"家长学术背景评估",约40%录取学生家庭具备海外高等教育经历
多元考核成主流:协和系学校新增AI编程实战测试,德威浦东将戏剧即兴表演纳入评分体系
三、战略选择建议
公办国际班适合学术扎实、预算有限(年均8-12万)且符合户籍要求的学生,但需接受课程融合度高的"半体制内"模式
民办国际校更匹配追求全人教育、目标TOP30美本的家庭,但需提前2-3年进行英语强化(建议小学阶段达到CEFR B2水平)
新兴赛道关注:上外附中"国际课程实验班"等"半公半民"项目,享受公办学费+民办课程灵活性的双重优势